“我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10月在河北出生,那会儿东北三省早成了伪满洲国,说白了就是日本的殖民地。”90多岁的李锡荣坐在沙发上,说起出生时的家国困境,语气里满是岁月的厚重。虽因年事已高炒股配资咨询,但提及过往,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如昨。
“那时候我小,好多事记不清了,可老人讲的‘抓劳工’我一直忘不掉。”他攥着拳头,“抓去目的是干啥?开矿、挖煤,当牛做马干苦力,干完就直接挖坑埋了,人命在那会儿连草都不如!”
他至今记得日军的残忍:“对面屋邻居家的黑狗,不知咋惹了日本人,被一刀捅穿肚子,拖着肠子跑回家,太狠心了!日本对中国的罪,罄竹难书!”
在李锡荣的记忆里,童年的吃穿是刻在骨子里的苦。“吃的是三合面,具体啥成分说不清,能填肚子就不错;还有橡子面,橡子是高大乔木的果实,跟枣差不多大,磨成粉掺着吃,口感糙得很。”穿的则是“更生布”,“就是破烂衣服重新加工纺的布,又粗又硬,不保暖还不耐穿,没几天就脏了、破了,生活还是很艰苦的”
(图为一排右一为李锡荣)
7岁多在长春上小学时,学堂早已沦为日本文化侵略的工具。“1945年春天上的学,刚上半个学期,8月15号日本就投降了。”他苦笑,“那半年学了啥?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,就记了点日本五十音图,现在也忘得差不多了。”每天早晨,他们没有早操,只有去神社祈祷;课堂上,日语是必修课,“连汽车、日常用品都要学日本的叫法,这就是文化侵略啊,先从语言上把你改了!”
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,日本投降了。“这个消息我们怎么得到呢?就是学校里边不上课了。小县城闭塞得很,没人组织庆祝,直到1946年春天国民党军接管,我才接着上学,一直读到1948年10月家乡解放。”
解放那天,解放军住进了他家,这成了李锡荣最温暖的记忆。“解放军太苦了,吃的黑窝窝头硬得像竹竿,咬都咬不动。我们赶紧把家里软点的苞米面窝窝头换给他们。”这份朴素的交集,让他对“解放”有了最真切的理解:“是八路军、解放军把我们从火坑里救出来的,彻底翻身了!我们对他们的感情是非常深的。”
(图为李锡荣播放自己所作歌曲)
后来,李锡荣投身通信行业,他的工作足迹遍布西北,早年在喀什、伊犁的邮电局待过,后来又到乌鲁木齐参与通信建设,一扎根就是几十年。退休后,他总爱把过往的工作经历、烽火岁月的感悟写进歌里,自己琢磨旋律,自己填歌词,每一句都藏着对通信事业、对家国的深情。
谈及抗战胜利80周年,他神情肃穆:“3500多万同胞牺牲,我们是用血肉之躯铸成抗敌长城才赢的!年轻人要记住,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,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立了大功。现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让我们铭记教训,缅怀先烈,珍爱和平,展望未来。我们现在年轻人都应该牢记这些历史教训。”
这80年里,他记忆最深的,就是通信的变化。从战争时期一封信的风雨飘摇,到现在与千里之外的孙女打视频电话,从最初的有线传输到后来的无线通信,从手摇电话机到程控交换机,李锡荣亲历了电信行业的每一次巨变。“以前抗战胜利的消息都是等好几天才知道的,现在随时随地能用5G视频、能上网,这就是国家强大的证明啊!”
“我们今天来纪念这个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个意义是重大的。
我们不光是纪念,而是要唤醒一段民族记忆。
为了维护和平和反对战争。
为了未来,要创造更好的选择。”
“我这一辈子,生在河北、长在东北,以后啊,就埋在西北。”他轻声说,语气里满是安然。李锡荣轻轻点开电脑里自己写的歌,旋律缓缓流淌。他静静听着歌,望向窗外炒股配资咨询,阳光洒在楼下的花丛里,孩子们的笑声远远传来。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